24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9地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至此,中国“国际湿地城市”总数达22个,继续居全球第一。
《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当地时间23日至31日在津巴布韦举行。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是湿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入公约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成立跨部门的国家履约委员会,加强了对包括82处国际重要湿地、600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湿地生态的保护管理,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湿地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我国探索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湿地公约》官网15日发布报告称,湿地这一为人类提供水源、食物、生计和气候保护的重要生态系统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若当前趋势持续,到2050年或将给全球造成39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以前白鹤大多在自然湿地里吃一些苦草冬芽,现在湿地退化,自然界食物逐渐减少,它们必须寻找新的生境才能繁衍生息。”近日,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鸟与湿地生态学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AvianResearch》上发表论文《替代食物丰富度和可获得性对越冬白鹤觅食行为的影响》,揭示了越冬白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工与自然栖息地中的觅食行为差异。这项研究不仅为保护这一全球濒危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建立健全湿地监管机制,大力推动基于湿地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持续改善湿地生态状况,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今年南大港湿地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的“2023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国9个典型案例之一。
夏日的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水波荡漾,绿意葱茏。湿地浅滩上,几只白琵鹭正低头觅食,鸳鸯在水面自由游弋。近年来,祁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在河流中下游建成15公里的生态缓冲带,恢复800多亩湿地植被,科学配置沉水、浮水、挺水植物,营造深浅不一的水域和浅滩,为鸟类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公园还划定了湿地生态保育区,严格限流,并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和人工巡护,确保鸟类不受惊扰。
夏季的宁夏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水中芦草宛如优雅舞者轻轻摇曳。在麋鹿野外放养区,无人机日常巡护拍到令人惊喜的一幕:5只毛色棕黄、点缀梅花斑点的麋鹿幼崽紧跟在妈妈身边,悠闲地散步。“上个月刚刚有4只小麋鹿诞生,今天又添了新成员!”保护区巡防队员王学先惊喜得很。
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彰显城市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的特色,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作出本决定。
全省保护红树林巡展、粤港澳青少年进森林红树林专题、红树林自然教育进校园……在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正通过一场场自然教育活动,为公众开启一扇了解红树林生态奥秘的窗口。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广东已建成红树林类自然教育基地15处,每年依托粤港澳自然教育季等节点开展自然教育活动近800场,由1.14万公顷红树林形成的“海岸卫士”,逐渐从生态屏障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态课堂。